今年暑期,親子研學類旅游產品備受歡迎,訂單同比增長七成。然而,市場上部分經(jīng)營者資質不全,安排的隨隊人員缺乏相應的資質能力,研學游產品質量參差不齊,一些產品被質疑只游不學或只學不游。
隨著近年來義務教育“雙減”政策的深入實施,暑假不再只是補習班與興趣班的代名詞,而成為了很多家庭開展親子互動、拓寬孩子視野的黃金時期。許多家長選擇“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方式,在暑假期間給孩子報名參加研學旅行班,期望在旅行中寓教于樂,讓孩子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增長見識、鍛煉能力。
然而,伴隨著研學市場的火熱,市場上一些研學產品卻頻頻出現(xiàn)“名不副實”的問題,有的說是清北研學團,卻只是在校門外打個卡,價格虛高貨不對板;有的研學旅行日程安排變成“開盲盒”,很多宣傳手冊上的景點都沒有預約到,在出行服務上偷工減料。一場本應收獲滿滿的研學旅游變得“有名無實”,不僅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更讓家長們感到花了冤枉錢。這無疑背離了研學旅行的初衷,也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
面對研學市場的這些亂象,需要多方拿出有力措施解決。首先,市場監(jiān)管部門必須扮演好“守門員”的角色。除了制定嚴格的行業(yè)規(guī)范外,還應加大對違規(guī)行為的查處力度。對于存在虛假宣傳、價格虛高、貨不對板等問題的研學產品,應發(fā)現(xiàn)一起、查處一起,絕不姑息。
同時,教育部門和文化旅游部門也應積極行動起來。除了對研學內容和研學指導師進行審核外,還應加強對研學機構的培訓和指導,提高其專業(yè)素養(yǎng)和服務水平。要建立研學產品評估機制,定期對市場上的研學產品進行評估和公示,為消費者提供更加透明、公正的選擇依據(jù)。
旅游企業(yè)作為研學市場的主體,更應自覺遵守市場規(guī)則,切實履行社會責任。企業(yè)應注重產品質量和創(chuàng)新,深入挖掘研學資源,結合孩子們的興趣和特點,打造獨具特色的研學產品。同時,企業(yè)還應加強與家長、學校等各方的溝通與合作,共同打造更加完善的研學服務體系。
當然,作為消費者的家長,在選擇研學產品時也應保持理性與謹慎,可以多方收集信息,了解產品的口碑和評價,詢問清楚產品的具體內容、師資力量、安全保障等方面內容,避免被虛假宣傳所蒙蔽。同時,也要尊重孩子的意愿與興趣,選擇適合孩子的研學項目,積極參與孩子的研學活動,與孩子共同體驗、共同成長。
總之,研學旅行不應是“有名無實”的空中樓閣,而應是幫助孩子們成長的堅實基石。只有各方齊心協(xié)力,確保暑假研學旅游產品的質量,才能為孩子們打造一個真實、有料、有意義的研學之旅,讓他們在行走中感受快樂,在體驗中收獲成長。(來源:紅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