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縣因澧水貫穿全境而得名,始見于《尚書·禹貢》:“岷山導江,東別為沱,又東至于澧。”春秋、戰(zhàn)國屬楚,秦屬黔中郡,漢屬武陵郡零陽縣,三國、西晉、東晉、南朝屬天門郡,梁敬帝紹泰元年(555)始置澧州。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罷天門郡,置澧州,新置澧陽縣。

澧縣鳥瞰街頭即景
澧縣古為澧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澧水中下游,洞庭湖西岸,是湘西北通往鄂、川、黔的重鎮(zhèn),素稱“九澧門戶”,因澧水貫穿全境而得名。全縣轄32個鄉(xiāng)鎮(zhèn),據(jù)公安部門統(tǒng)計,2008年末全縣人口總戶數(shù)304324戶,總人口880002人,總面積2107.3平方公里。
行政區(qū)劃
澧縣現(xiàn)轄14個鎮(zhèn)、18個鄉(xiāng):
鎮(zhèn):澧陽鎮(zhèn)、張公廟鎮(zhèn)、小渡口鎮(zhèn)、夢溪鎮(zhèn)、復興廠鎮(zhèn)、鹽井鎮(zhèn)、雷公塔鎮(zhèn)、大堰垱鎮(zhèn)、王家廠鎮(zhèn)、金羅鎮(zhèn)、碼頭鋪鎮(zhèn)、方石坪鎮(zhèn)、甘溪灘鎮(zhèn)、火連坡鎮(zhèn)
鄉(xiāng):九垸鄉(xiāng)、官垸鄉(xiāng)、永豐鄉(xiāng)、如東鄉(xiāng)、澧澹鄉(xiāng)、澧南鄉(xiāng)、澧東鄉(xiāng)、涔南鄉(xiāng)、大坪鄉(xiāng)、道河鄉(xiāng)、雙龍鄉(xiāng)、宜萬鄉(xiāng)、車溪鄉(xiāng)、中武鄉(xiāng)、閘口鄉(xiāng)、洞市鄉(xiāng)、楊家坊鄉(xiāng)、太青鄉(xiāng)
歷史沿革
煬帝大業(yè)三年(607)廢澧州置澧陽郡。澧陽郡治澧陽(今石門),轄澧陽、石門、孱陵、安鄉(xiāng)、崇義、慈利6縣。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改澧陽郡為澧州,隸屬江南西道。玄宗天寶元年(742)復改澧陽郡。肅宗乾元元年(758)又改為澧州,受武貞軍節(jié)度。澧州治澧陽,唐初轄6縣,同隋。高宗麟德后轄4縣:澧陽、安鄉(xiāng)(廢孱陵縣并入,今安鄉(xiāng)、南縣地)、石門、慈利(崇義縣并入,今慈利、永定區(qū)、桑植、臨澧縣地)。宋代澧州治澧陽,隸屬荊湖北路。轄澧陽、安鄉(xiāng)、石門、慈利4縣。元代在澧水流域置澧州路,隸屬湖廣行省江南北道,澧州路治澧陽。元至元十二年(1275)置澧州安撫司,十四年改為澧州路總管府。轄澧陽縣、石門縣、安鄉(xiāng)縣、慈利州(宋慈利縣升,今慈利縣、永定區(qū)、臨澧縣地)、柿溪州(析宋慈利縣置,今桑植縣地)。1364年,朱元璋改澧州路為澧州府。太祖洪武九年(1376),澧州府降為澧州,并裁澧陽縣入州治,屬常德府。三十年,澧州改屬岳州府。轄安鄉(xiāng)、石門、慈利。常德府、岳州府隸屬湖廣布政使司上荊南道(駐澧州)。清康熙九年(1670年),澧州隸岳常道(上荊南道改為岳常道,駐澧州)。雍正七年(1729年)升澧州為直隸州,與常德府同級,隸屬岳常澧道(岳常道更名為岳常澧道,駐澧州)。轄安鄉(xiāng)、石門、慈利、安福4縣。雍正十三年(1735年)增轄永定縣(今張家界永定區(qū))。民國元年(1912年),改直隸澧州為澧州行政廳。民國二年9月,廢州為縣,始稱澧縣,隸岳常澧道。民國3年(1914),岳常澧道改稱武陵道,治常德(武陵縣),原常德府、直隸澧州各縣由武陵道直轄。民國5年,湖南省將武陵道裁撤,澧縣劃歸湘江道管轄;民國11年,湖南省撤銷“道”制,僅存省與縣兩級。民國24年,隸屬湘西行政督察區(qū)。民國26年12月,隸屬第二行政督察區(qū)(轄常德、華容、南縣、安鄉(xiāng)、沅江、漢壽、澧縣、臨澧、石門、慈利、桃源等11縣,專員公署設常德縣城)。民國29年4月,原第二區(qū)劃出沅江、漢壽縣改稱第四區(qū)。民國37年11月,第四專署由常德遷往澧縣(此時亦稱常澧區(qū)專員公署)。1949年7月27日澧縣解放。1949年8月4日隸屬常澧區(qū)行政專員公署,8月28日,隸屬常德區(qū)行政專員公署。1952年,隸屬常德區(qū)專員公署。1955年2月,隸屬常德專員公署。1988年4月隸屬省轄常德市。

地理位置
澧縣位于湖南省北部,澧水下游。屬常德市所轄,位于常德市北部。縣域面積2074.8km2,轄14個鎮(zhèn)、18個鄉(xiāng)、10個農林漁場。2004年末全縣人口總戶數(shù)308289戶,總人口880002人。縣境東南西三面分別與津市、安鄉(xiāng)、臨澧、石門接壤,北與湖北省毗鄰。地理坐標為:東經111°12′19〃~112°04′15〃,北緯29°16′30〃~29°57′30〃。
氣候特征
澧縣屬于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向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過渡的地帶。氣候溫暖,四季分明,熱量豐富,雨量豐沛,春溫多變,夏季酷熱,秋雨寒秋,冬季嚴寒。澧縣年平均氣溫16.7℃,年降水量1200-1900毫米,無霜期272天,適宜水稻、棉花、油料作物生長。由于受地形影響,全縣氣候呈現(xiàn)非地帶規(guī)律。西部山區(qū),太青年平均氣溫9.2℃,而澧水河谷地帶年平均氣溫16.8℃。平原區(qū)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目前本地主產大米,棉花,漁業(yè),葡萄是我縣近年來新開發(fā)項目,俗稱“南方的吐魯番”。
經濟發(fā)展
縣域經濟快速發(fā)展,地區(qū)生產總值首次突破百億大關。2008年,全縣實現(xiàn)生產總值1008902萬元,比上年增長13.0%。其中:一產業(yè)增加值321568萬元,同比增長6.6%;二產業(yè)增加值353176萬元,同比增長17.3%;三產業(yè)增加值334158萬元,同比增長15.3%。三次產業(yè)構成比為31.9:35:33.1。
農業(yè)產業(yè)化步伐加快,新增農產品加工企業(yè)31家,新增綠色食品認證10個,葡萄生產被列為國家級農業(yè)標準化示范區(qū),榮獲“全國蜜蜂之鄉(xiāng)”稱號,成功舉辦首屆農產品展示展銷會。 三、工業(yè)和建筑業(yè)
全縣工業(yè)堅持以項目建設為龍頭,加強招商引資、園區(qū)建設和協(xié)調服務,工業(yè)經濟實現(xiàn)了新發(fā)展。2008年完成全部工業(yè)總產值975479萬元,實現(xiàn)增加值261176萬元,增長23.9%。新增規(guī)模工業(yè)企業(yè)16家,全縣80家規(guī)模工業(yè)完成產值645289萬元,實現(xiàn)增加值198756萬元,增長27.6%。規(guī)模以下工業(yè)企業(yè)及個體工業(yè)完成產值330190萬元,實現(xiàn)增加值62420萬元,增長13.5%。
消費品市場繁榮,交易活躍。2008年,實現(xiàn)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5515萬元,增長23.9%,其中批發(fā)業(yè)144569萬元,增長25.6%,零售業(yè)190239萬元,增長23.4%,住宿、餐飲業(yè)銷售額30809萬元,增長19.4%。其他9898萬元,增長23.0%。
教育概況
澧縣位于湖南省西北端,澧水下游,洞庭湖西岸?偯娣e2075平方公里,人口87萬。地勢西高東低,山、丘、平、湖兼?zhèn),澧陽平原象一顆璀璨的明珠。自西魏始,縣城屢為府、州、路治所,歷時1400余年,為澧水流域的中心城鎮(zhèn)。良好的自然環(huán)境和悠久的文明發(fā)展史,孕育了新中國卓越的澧縣教育事業(yè)。1955年,澧縣一中高考成績列全省第一。1955年9月,澧縣被評為全國掃盲先進單位。1988年,澧縣被評為全國100 個先進無盲縣之一。1984年,澧縣在全省率先普及初等教育。1991年,澧縣被評為湖南省“基礎教育先進縣”。1992年經省教委驗收為實驗教學“普及合格縣”。1994年,被確定為全省首批8個電教綜合實驗縣之一。1997年,澧縣順利通過省人民政府“兩基”評估。1998年,澧縣被評為湖南省“兩基”工作先進縣、全國“兩基”工作先進縣。1998年被省教委驗收為中小學圖書館室建設合格縣,被確定為省素質教育實驗縣。2002年初,被省教育廳確定為課程教材改革試點縣。
全縣現(xiàn)有各級各類學校192所,其中普通完中5所,初級中學3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3所,小學144所,職業(yè)中專1所,民辦職校5所,部門辦職校2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在校中小學生9.36萬人,在職教師6890人。192所學校中,有省級重點示范性高級中學1所,國家級重點職業(yè)中專1所,市級名優(yōu)學校14所、特色學校38所、示范性學校67所,規(guī)范化以上學校占全縣學?倲(shù)的91.8%。
醫(yī)療衛(wèi)生
衛(wèi)生和防疫保健工作進一步加強。全縣擁有各類衛(wèi)生機構44個,衛(wèi)生工作人員2673人,擁有病床位數(shù)2273張,全年診療病人92萬人次。全年共接種“六苗” 121400人次, “六苗” 基礎接種率達95%。積極落實省市結控項目工作,累計接診肺結核疑似病人2772人次,免費查痰2703人,免費治管肺結核病人774人。孕婦住院分娩率為99%。全年檢查血吸蟲病人數(shù)343395人,化療病人31384人。及時處置了手足口病疫情, 嬰幼兒食用問題奶粉等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
文化事業(yè)
文化事業(yè)繁榮活躍。2008年末有縣級文化館1個,鄉(xiāng)鎮(zhèn)文化站32個,全年共組織開展各種大型群眾文化活動26次,全縣作者在市以上報刊雜志發(fā)表和展出作品1215件?h荊河劇團積極參加“五下鄉(xiāng)”活動,全年共演出200場。劇院接待演出團體21個,完成演出39場。全年放映電影7536場次。圖書館藏書達12萬冊,接待讀者3.5萬人次。文物所館藏文物2069件,其中一級品24件。文化市場監(jiān)管力度加大,對城區(qū)50家網(wǎng)吧安裝了“全球眼” 監(jiān)控系統(tǒng)。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建立了長效機制,完成了《澧州大鼓》第二批省級項目的申報,完成了對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澧州夯歌》的搜集整理資料上報工作,澧縣大堰當鎮(zhèn)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澧州大鼓之鄉(xiāng)”。
歷史文化
澧縣英才薈萃。古有周代將軍白善、楚國丞相申鳴、漢代將軍馬伏波、晉朝尚書車胤、唐代詩人李群玉、元朝狀元郝希賢、明朝戶部尚書李如圭和工部尚書李充嗣、民國開國元勛蔣翊武等; 今有原中紀委常務副書記曹慶澤等部級以上領導10多人、院士4人、博士50人、少將以上現(xiàn)役軍官15人。這里還曾是屈原行吟之地,范仲淹求學治學之所;南宋楊幺、鐘相、明末李自成、清代洪秀全等均曾鏖戰(zhàn)澧州;作為貢獻了兩千英雄兒女的革命老區(qū),這里還曾是紅軍征戰(zhàn)駐守的重鎮(zhèn),賀龍曾任澧州鎮(zhèn)守使,周恩來、任弼時、王震、廖漢生、郭沫若等也曾輾轉于此,從事革命活動。
名勝古跡
澧縣歷史悠久?h城自南北朝建州以來,屢為府、州、路治所,縣境內名勝古跡甚多,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以城頭山、彭頭山、雞叫城、八十垱、十里崗、丁家崗為核心的澧陽平原史前文化遺址群已由國家向聯(lián)合國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特別是被評為中華二十世紀100項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的城頭山古文化遺址, 發(fā)現(xiàn)了中國最早的、距今6000年的古城址、古祭壇和古稻田,把中華文明史向前推進了1000年。江澤民主席1995年視察澧縣時親筆題寫了“城頭山古文化遺址”,蔣緯國先生在臺灣題詞:“中華文明億萬載,澧州古城七千年”。
|